旅途閒聊,竟由一小盒薄荷扯出一堆有趣的話題.....


上圖為泛舟專車....

 

  在哥倫比亞剛結束的CoE頒獎典禮後,我們去山坦碟省(Santender)的莊園拜訪,並於那個禮拜天前往泛舟(Kayaking).

  沿途塵土飛揚,車程超過4個小時,於是大家話匣子打開無所不談,我突然想到有盒在邁阿密機場買的薄荷,遂拿出來傳遞給大家,輪到Anne時,她取了一顆,看看盒子,竟然叫說:Joe! 這是星巴克的耶!你怎麼會買星巴克的東西!結果全車笑成一團,原本不吃的也拿過去瞧瞧那個鐵盒子.

【Anne,我要聲明,這是薄荷,不是咖啡豆,如果那個星巴克logo讓您不舒坦的話,呆會我會想辦法弄掉!】我也笑笑的回答她.  

其實,在這些評審圈,大家都多屬於精品烘焙商,尤其來自美國的同業,不時會聽到他們的一些笑話,有些就是關於星巴克的,這裡面諷刺、奚落、或是引以為鑑都有,尤其當某家業者生意暴漲店一家一家開而口碑卻逐漸下滑時,就會聽到他們婉惜的說,希望不會是星巴克化或是被併購了...當你了解這些精品豆商,是多辛苦的在維護品質、風塵僕僕的在各產區間旅行建立優異生豆的供應鏈,就會知道這是一件長期且辛苦的工作,尤其是犧牲了家庭生活.

聊著聊著,話題講到各國Barista大賽,為何不見星巴克的選手出賽,這其實對想在這行出頭的年輕人很不利,因為barista要能在各區優勝(這邊指美國各區的初賽),不僅在技術,對於咖啡的專業知識,也必須吸收與了解,方能在15分鐘內有優異的演出與解說;大家七嘴八舌講了一些事,不過,我感興趣的是:大家如何培訓一位barista?

【團隊!】【你得組一個團隊!】,來自日本的Yoshi與Kentaro不約而同的表示,而歐洲評審則說,有時候是barista自己立定志向,橫向建立自己的團隊,當在地區賽逐漸打入前幾名時,資源就較容易找到,就會有自己的技術團隊了;日本朋友,他們的團隊,就是以自己的公司為單位,而美國呢,很多元,但大型連鎖店確實沒有選手參賽,也很多小型店家,老闆本身就是barista的,會參賽兼鼓勵同事一起來,這也是美國barista jam蓬勃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;來自英國的Grantt說,他們是豆商與烘豆商還有店家一起合作,幫忙訓練選手..

聽到各國多種的團隊模式,倒是增廣不少見聞呢!

而關於團隊的力量,隔天我就深深體會到了,我們泛舟時,由於我不會游泳,在3次掉入河裡時,都被Thomas與Hanns還有Staphen救起來,當晚開心的請大家喝啤酒,有團隊....真好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oe 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